76、修行的果實

雨季安居即將結束之際,突然傳來憍薩羅和摩揭陀展開戰爭的消息。阿闍世韋提希子王親自帶領的摩揭陀軍隊,已經越過恆河,進入了憍薩羅的領地迦尸。阿闍世王和他的將軍統領的部隊,陣容非常強大,包括了大象、馬匹、戰車、火炮、和士兵。因為事出突然,波斯匿王未及通知佛陀,便需出發前往迦尸。出發前,他吩咐祗陀太子代他向佛陀解釋。

波斯匿王曾經告訴佛陀,當他獲悉阿闍世殺害父親以奪取王位時,為了表示對阿闍世的不滿,已向阿闍世討回昔日送給頻婆娑羅王在波羅奈斯附近的一個領地。多年來,這個地區為摩揭陀帶來了超過十萬兩黃金的稅收,阿闍世王可不願失去這個地區所能帶來的利益,因此向憍薩羅宣戰。

舍利弗尊者叮囑所有比丘與比丘尼都暫時留在舍衛城,因為在戰亂中旅行,實在太危險了。他請佛陀也留在舍衛城,直至戰爭結束為止。

兩個月後,舍衛城的人民接獲令人沮喪的消息,憍薩羅軍隊在迦尸戰敗,波斯匿王和他的將軍都被迫退回都城。阿闍世王的部隊日以繼夜地攻城,局勢非常緊張,幸而都城的防守鞏固,舍衛城才未被攻陷。後來,仰賴槃度羅將軍的機智謀略,波斯匿王才得以有效地作出反擊,扭轉局勢。在這次的戰役中,憍薩羅終於獲得大勝。阿闍世王與他的大將全都被活捉,超過一千名士兵被俘虜,另有一千多名士卒殉戰或逃亡。憍薩羅接收了大量敗軍的大象、馬匹、戰車、和軍備。

這場戰役歷時六個月,舍衛城的人民都為勝利而歡騰,大事慶祝。波斯匿王解散軍隊後,便前往祗園精舍探望佛陀。他告訴佛陀這次的戰役犧牲慘重,但憍薩羅是在阿闍世王的侵略下,出於自衛而戰。他相信阿闍世王這次的行動,是受謀士讒言的影響所致。

「世尊,摩揭陀的君主是我的外甥,我不能殺他,也不想將他囚禁。請你教我最明智的處理方法吧。」

佛陀說:「陛下,你身邊都是賢能忠良之士,戰勝其實是可以預料的。阿闍世王被小人圍繞,難怪他誤入歧途。如來建議你以摩揭陀國君之禮待他,並且花點時間,以對待外甥的態度提點他。你一定要讓他知道結交忠臣義士與良朋益友的重要性。之後,你便可以用適當的禮儀送他回到摩揭陀。你們兩國日後的長期友邦關係,便要看你這次是否處理得當了。」

佛陀召來一個名叫尸羅伐的年輕比丘,將他介紹給波斯匿王。尸羅伐比丘原是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王同父異母的弟弟。他是個聰明伶俐的青年,十六歲開始,便以在家弟子的身分跟隨目犍連尊者研習正法。摩揭陀政局轉變之後,他請求目犍連尊者為他授戒為比丘。接著,他被尊者派往舍衛城,在祗園精舍繼續修學。雖然目犍連尊者深知尸羅伐對王位毫無興趣,但為免招惹忌妒,他仍認為讓尸羅伐遠離阿闍世王會比較安全。

波斯匿王向這年輕比丘詢問王舍城的局勢,於是尸羅伐向大王報告他離開摩揭陀之前的一切所見所聞。他還告訴大王,曾經有人從摩揭陀前來想剌殺他,但最後那人反被尸羅伐說服而改變初衷。那人後來受戒成為比丘,住在城外的一個修道中心。波斯匿王聽完後,便向佛陀告辭回宮。

不多久,阿闍世王便被釋放,送回摩揭陀。波斯匿王欲以愛心來化解仇恨,自願把女兒跋吉羅公主許配給阿闍世王。這樣,阿闍世王便是他的外甥兼女婿了。波斯匿王還答應將波羅奈斯附近地區再送給阿闍世王作為結婚禮物。這次,波斯匿王真是全心全意依照佛陀的忠告去做。

戰爭既然已經結束,比丘和比丘尼都再次上路,四出弘法。波斯匿王下令在都城外的郊區興建一座精舍,定名為王園精舍(Rajakarama)。

接下來連續兩年,佛陀都留在憍薩羅,在祗園精舍度過安居季節,其餘的時間也在這一帶弘法。他偶爾從來自摩揭陀比丘的口中,才知道一些關於那兒的消息。這些比丘說,自佛陀離開摩揭陀之後,提婆達多尊者就不再受阿闍世王重用。那時仍然追隨他的一百多名比丘,已經有八十人重回竹林的僧團。提婆達多日漸被人孤立,最近更因患病而無法離開伽耶山。自從那場戰役之後,阿闍世王從未探望過提婆達多,但阿闍世王也未曾探訪竹林,只與其它教派的領袖保持聯絡。儘管如此,僧團的弘法活動並未受到阻礙。摩揭陀的僧俗二眾,都很渴望佛陀回去探視他們。佛陀不在,靈鷲山和竹林都顯得非常冷清。耆婆伽也期待著佛陀回去。

那個冬天,憍薩羅的摩利王后逝世,波斯匿王甚為悲痛,前來向佛陀請示。王后一向是大王的知己,大王對她十分鍾愛。王后也是佛陀的虔誠弟子,精神煥發且深得法要。在大王還未認識佛陀之前,王后已經與丈夫分享她對大道的理解。大王還記得有一次,他作了一個似是凶兆的夢,因此很擔心不幸事件即將降臨。他當時信奉婆羅門,於是請祭師宰殺牲畜祭神,以求趨吉避凶。此事經王后極力勸阻後,方才作罷。王后常常在政事上提供謀略,幫大王解決了不少國家的難題。她是佛陀最虔誠的在家弟子之一,而且因為喜歡研究法義,所以她在一個種滿了美麗柿樹的公園裡,建了一座研法堂。她時常邀請佛陀和他的大弟子到這裡主持研討會和說法。她還把會堂公開,給不同教團的領導人物使用。

波斯匿王失去了四十多年的老伴,悲傷地來見佛陀。他靜靜安坐在佛陀身邊,心裡已漸覺平復了不少。他曾依照佛陀的教導,多習禪修。佛陀提醒他上次雙方對話中討論到,要依教理而活,才能替周圍的人創造快樂。佛陀鼓勵他改革國家的法制與經濟,他說體罰酷刑與判監處死,都不是撲滅罪行的最有效方法。罪惡與暴行,是飢餓與貧困的結果。要使人民感到安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一個健全的經濟環境。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政策,是提供貧困農民食物與種植的種子肥料,使他們可以做到自給自足。政府應該給小商戶借貸、給工人儲存退休金、免除窮苦家庭的稅收、並且停止對勞工的欺壓。人人都應該有選擇職業的自由。政府應該提供足夠的技職訓練機會,以幫助人們專精於自己的行業。佛陀說,一個正確的經濟政策,應該基於自發性的參與。

阿難陀尊者坐在佛陀身邊,所以全部談話的內容,他都可以清楚地記下來,收錄成佛陀在政治經濟上見地的《究羅檀頭經》(Kutadanta Sutra)。

* * *

一天黃昏時分,阿難陀看見佛陀坐在鹿子母講堂外。他是背著太陽而坐的,阿難陀感到有點奇怪,因為佛陀一向都喜歡看日落。他問佛陀背日而坐的原因,佛陀說是因為想讓陽光溫暖他的背部。阿難陀於是先替佛陀按摩上背,繼而按摩雙腳。他一邊按摩,一邊說道:「世尊,我已侍奉你將近二十年了。我記得你的肌膚,從前是透著健康的光澤的。但現在,你的皮上有很多縐紋,而且腳上的肌肉,也變得鬆軟。哎喲,我還可以數得出你有多少根骨頭啊!」

佛陀大笑起來。「阿難陀,你活得長久的話,也會變老。幸好我的眼睛和耳朵都仍然靈光。阿難陀,你惦念靈鷲山和竹林的樹木嗎?你想再登上靈鷲山看日落嗎?」

「世尊,如果你想回到靈鷲山的話,請讓我陪你同行。」

那年夏天,佛陀回到摩揭陀。他不緩不急地步行,把遙遠的路程分成幾段,中途到各個修道中心探訪。每到一處,他都向比丘開示,也給在家眾說法。他沿途經過了釋迦、未羅、毗提訶、跋耆等國,最後越過恆河到達摩揭陀。在進入王舍城之前,他在那爛陀停下來探訪那裡的僧團。

竹林和靈鷲山都美麗依然。都城與鄰近村落的人,成群結隊地前來拜見佛陀。一個多月之後,佛陀才有機會應耆婆伽之邀,前往他的芒果園。耆婆伽在園內興建了一座很大的法講堂,可以容納一千多個比丘。

耆婆伽與佛陀一起坐在佛陀的小屋外時,耆婆伽述說佛陀兩年前離開摩揭陀之後所發生的一切。聽聞韋提希太后已心情平復,佛陀感到十分安慰。她現在已轉吃素食,而且學習禪修。另一方面,阿闍世王倒是在精神上受著極度的折磨,他對父親的死十分內疚,心裡不得安寧。他時常精神緊張,幾近崩潰,夜晚被惡夢纏擾,以致不能熟睡。不少教派的醫師與教士,都被召來替他治療此種心理病況。這些教士來自末迦利·瞿舍梨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波拘陀·迦旃延、尼乾陀·若提子、珊闍耶·毗羅胝子等大師的教派。雖然這些教士都盡力治療,期望將來會受到大王的特別護持,可惜他們全都找不到有效的方法。

一天,阿闍世王與他的妻子、兒子優陀耶跋陀、母親韋提希太后一起晚飯。優陀耶跋陀太子已經三歲,由於大王對兒子特別驕縱溺愛,以致太子變得任性又不聽話。吃飯時,太子要求他的小狗也與他同桌作伴。雖然這不是慣常所容許的,但大王也破例准許。大王感到自己似乎有點過分縱容兒子,對母親解釋道:「我知道有隻狗同桌吃飯不太雅觀。但小孩硬要這樣,我能怎麼辦呢?」

韋提希太后答道:「你是因為愛惜你的兒子,才由得他這樣做,這實在不足為奇。你可記得你父王曾因為呵護你,吞下你手指流出的膿液嗎?」

阿闍世王不記得此事,便問他母親事情的經過。

太后說道:「有一天你的手指又紅又腫,指甲下面長了一個惡瘡。你當時痛得日夜又哭又閙,父王擔心你,因此也不能入睡。他抱你到他的枕邊,把你的小手指放進他的嘴裡,吸啜你的手指,以使你的疼痛減輕。他持續這樣替你吸啜了整整四天四夜,直到惡瘡破掉。這時,他又吸出膿夜,過程之中,他不敢把你的手指從口裡拿出,唯恐你會因此更加疼痛。因此,惡瘡的膿液,他全都吞下肚裡。從這次的事件,你應該知道父親是如何地愛護你了。你現在讓你的兒子與狗同桌而食,也只不過是愛子心切罷了。我完全可以瞭解。」

太后說完,阿闍世王突然雙手抱頭,跑出房間,晚餐也不吃了。那夜之後,他的精神狀況便趨惡化,終於召耆婆伽前來替他診治。阿闍世王向耆婆伽申訴他的悔疚與內心的折磨,又告訴耆婆伽沒有一個婆羅門或教士能幫助他。耆婆伽默默坐著,一言不發。大王問道:「耆婆伽,你為何不說話?」

耆婆伽這才答道:「我只能說,喬達摩導師才是唯一可以幫助你的人。你去請示佛陀吧。」

阿闍世王許久沒有回應。終於,他自言自語地說:「但我肯定喬達摩導師必定恨我。」

耆婆伽不同意。「別這麽說,喬達摩導師是不會憎恨別人的。他是你父王的導師和好朋友,你去見他,就如同去見自己的父親,定能助你找到內心的安寧,也可以因此而補救你所造成的傷害。我的醫術遠遠不及佛陀的醫術高明。他雖然不是一個醫療一般疾病的醫師,但他卻是醫師中的王者,很多人都稱他為『大醫王』。」

大王同意會考慮耆婆伽的建議。

佛陀在靈鷲山逗留了幾個月。他前往當地各修道中心探訪,又答應到芒果園住一個月。就在這段時間,耆婆伽安排了阿闍世王與佛陀的會面。在一個月色優美的夜晚,阿闍世王乘著大象,在一列王族、侍衛、妃妾、和韋提希太后的陪同下前來。他們抵達果園的時候,四周一片寂靜,大王頓時感到慌張畏懼。他記得耆婆伽迦曾說,佛陀與一千名比丘同在這裡居住,果真如此的話,怎會是如此悄靜?難道這是對他故意戲弄?還是耆婆伽埋伏的陷阱?他轉身質問耆婆伽這是否是對他作出報復的密謀。耆婆伽大笑起來,他指向法講堂,此時那圓窗正透著微微的燈火。

耆婆伽說:「佛陀和他的比丘,此刻都全在裡面。」

阿闍世王從大象上下來,進入講堂,他的隨從家眷都尾隨而入。耆婆伽指著坐在台上,背倚支柱的人,說道:「佛陀就在那兒。」

阿闍世王被這集體專注的沉默所感動。一千名比丘全然寂靜地圍繞著佛陀,就連衣袍的煽動聲也聽不到。阿闍世王與佛陀僅曾有數面之緣,因為他從來不曾跟著父親一起參加佛陀的定期說法。

佛陀請阿闍世王與王族家眷坐下來。大王鞠躬後說道:「世尊,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曾在宮中聽過你說法。今晚,我想問你一個問題。究竟是什麼樣的修行果實,能令千萬的人出家修道以期得證呢?」

佛陀問他有沒有問過其他導師同樣的問題。大王說,他曾同樣詢問過許多不同的導師,包括提婆達多尊者,但他始終未曾獲得一個滿意的答案。

佛陀說:「陛下,今晚如來將會告訴你:可以在教理中找到的果實,可以在當下享用的果實,以及可以在未來收割的果實。你不需尋求高遠的答案,只需要看清楚你手裡持著的芒果。

「陛下,打個比喻。一個僕人從早到晚都要聽從主人的意思,以滿足主人的要求。一天,他問自己:『我和主人都是人。為什麼我要甘願被他奴役?』這僕人決定不再當僕人,而出家去當比丘。他過著貞潔、勤奮、和專念的生活。他日中一食,修習行禪坐禪,在生活中的言行都表現著安詳與尊嚴。他變成了一個賢德和受尊敬的僧人。雖然你知道他昔日曾是僕從,但當你現在見到他的時候,你會不會對他這樣說:『過來,小伙子,我要你從早到晚侍奉我,聽從我所有的命令。』」

大王說:「世尊,當然不會。我一定不會用這種態度對他說話。我會恭敬地向他作禮,給他供食,並會保證他受到僧人在法律上應有的庇護。」

佛陀說:「陛下,這就是比丘修行所得的第一個果實。他已從種族、社會、以至階級的偏見中解脫出來。他已重獲作為一個人的尊嚴。」

大王說:「好極了,世尊!請你再繼續說。」

佛陀又說:「陛下,尊嚴只是第一個果實。一個比丘持二百五十條戒律以能常住於平和之中。不持戒的人,便比較容易誤入歧途。他們可能會犯欺騙、醉酒、姦淫、邪盜、甚至謀殺等罪行。這種種行為,都會帶給他們身心可怕的懲罰,被官府逮捕後,更會遭到嚴刑處分。一個比丘不僅守持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喝酒等戒律,還守持二百多條其它戒律。這樣,他便可以比一般人更容易在心裡上實踐自在的生活。這就是另一個可以在當下享用的果實。」

大王說:「真好,世尊!請你繼續說吧。」

佛陀說:「陛下,一個比丘只擁有三衣一缽。他從不會怕被偷被搶,也不需要提防夜晚強盜出沒,搶劫財物。他可以隨意地睡在樹下,了無憂慮。從恐懼釋放出來的自由,是一種最大的快樂。這是另一種修行所致的現受之果。」

大王感動得全身顫抖,說道:「很好,世尊!請再說下去。」

佛陀繼續說:「陛下,一個比丘過的生活非常簡單。雖然他每天只吃一餐,但他缽裡的食物,卻是來自千百個不同的家庭。他不追逐財富名利。他只用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別無他求。活在此種無拘無束的自在之中,是一種最大的快樂。這是另一種修行所致的現受之果。」

大王又說:「了不起,世尊!請繼續說下去。」

佛陀說:「陛下,如果你懂得如何修行安般守意及如何禪修,便可以體驗到大道修行者的那種快樂。那是禪修帶來的喜悅。一個比丘觀察六根以降服心性的五種障礙——貪、瞋、癡、慢、疑。他修習安般守意以創造滋養身心的喜悅,進而幫助他在開悟之道上有所進展。感官上所產生的快感,絕不能與禪修而得的快樂相比。禪修的喜悅能貫徹身心,消除所有的焦慮、哀傷、與悲愁,使修行者能經驗生命的奧妙。陛下,這是當下可享受最重要的修行果實之一。」

大王說:「太奇妙了,世尊!請你繼續。」

佛陀繼續說:「陛下,又因為一個比丘常住於正念而且堅守戒律,他便可以生起正定而洞悉萬法。洞悉了萬法,他便可見到一切法無常無我之本性,而不再為世法所纏縛。於是,他便可以切斷所有煩惱的束縛——貪念、瞋恨、慾求、懈怠、懷疑、身見、邊見、妄見、邪見、倒見、以及主張不當戒禁的見地。斷除這所有的纏結之後,這比丘便可證得解脫和自在。陛下,解脫就是真正的快樂,而且是修行的最大果實之一。今晚在這裡坐著的比丘,有些已證得此果。陛下,這是今生可證之果。」

大王讚歎道:「妙極了,世尊!希望你再多說一點。」

佛陀又說:「陛下,經由徹照和洞察萬法的本性,一個比丘知道一切法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一不多、不來不去。因為有了這樣的瞭解,一個比丘便不再有分別心。他以平等心視一切法,全無罣礙。他乘駕著生死的波濤,以救渡眾生出離苦海。他給眾生引見大道,使他們能一嘗解脫喜樂的滋味。陛下,能夠幫助他人從貪、瞋、癡的迷宮中解放出來,是最大的樂事。這種快樂是一種修行的崇高果實,可以從現在實現並延伸到未來。陛下,一個比丘在他的所有接觸中,都不會忘記引導他人走向賢德與解脫之道的重任。比丘不會黨羽參政,他們只會為社會的和平、道德、和快樂作出貢獻。修行的果實並不只是為比丘所利樂的,它們也是國家人民可繼承的利業。」

阿闍世王站起來,至誠恭敬地合上雙掌。他說:「至尊之師!世尊!你用簡單的詞語照亮了我的心,讓我見到正法的真正價值。世尊,你已幫我在廢墟中重建,化隱晦為昭著,在迷失中找回正途,在黑暗中找到光明。我請求你,世尊,接納我為你的弟子吧,就如你昔日接納我的父母一樣。」

大王俯伏在佛陀面前。

佛陀點頭答允。他請舍利弗尊者教大王與王后唸三皈依文。他們讀誦之後,大王說道:「現在已很晚了,請容許我們先行告退,因為明早我還有早朝。」

佛陀再次點頭應允。

佛陀與阿闍世王的會面,對所有在場的人都有裨益。大王精神上的折磨大為好轉。當夜,他夢見父親對著他微笑,使他感到以往所造成的創傷,都得以復原。大王的心性已全然轉變過來,這為他的國民帶來了無限的喜悅。

自此之後,阿闍世王常私下拜訪佛陀。他再沒有騎象前來,也不需要有侍衛同行。他就像他的父親頻婆娑羅王昔日一般,爬著盤旋山坡的精雕石級上山。在與佛陀私下的會談中,阿闍世王終於剖白自己的內心,並懺悔他過往的罪行。佛陀視他如自己的兒子一般,提醒大王要親近賢良之士。

安居行將結束之際,耆婆伽請佛陀讓他出家成為比丘。佛陀接納他的要求,並為他取了法號——維摩勒憍陳如,佛陀准許他繼續住在芒果園。園裡已住有將近二百名比丘,也是佛陀在靈鷲山意外受傷後接受醫療的地方。這兒的芒果樹長得非常茂密,使精舍的居住環境十分怡人。維摩勒憍陳如比丘繼續在這裡種植草藥,以供僧團的比丘使用。

【出處】

《長尼柯耶》:(5)究羅檀頭經,(2)沙門果經。《相應尼柯耶》:(XLVIII,41)。《大正新脩大藏經》:(1)長阿含經27。

阿闍世王出兵侵略憍薩羅的故事記載于《相應尼柯耶》(III,14-15)。佛陀對於如何依法處理紛爭與犯罪的建議取自《長尼柯耶》(5)究羅檀頭經,但在經文中佛陀並非向波斯匿王或頻婆娑羅王講述,而是向一個叫究羅檀頭的婆羅門講述。耆婆伽邀請阿闍世王會見佛陀的經過記載于《長尼柯耶》(2)沙門果經、及《長阿含經》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