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

中文版序

很高興拙作被翻譯成中文,這正好讓我有機會回饋中國歷代的佛教祖師。

我十六歲受戒為沙彌,學習的第一本佛教經典便是用中國古文寫的。學佛的最初十年,我所用的全都是中國古文經典,以及當代大師為參究這些經典而寫的語體文註疏。這之後,我才接觸到藏文、巴利文及源自西藏的佛典。但我從沒忘懷中國祖師的恩德。自學佛以來,我一直受著此智慧之源的恩澤。現在以中文版本出版拙作,就是希望聊表此感恩之懷。

自學僧時代,我已堅信人間佛教這個理念若能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一定可以使社會朝著更平等、自由和慈悲的方向改進。全賴這個信念,我才不至於被當時一些佛教的敗壞風氣所影響,而喪失意志。我告訴自己:你一定要盡力把佛法與修行適當地運用於現代生活之中,要使佛法與現代的科學、民主、人道、環保和社會公平並肩同步。

早在一九五二年,我已寫了一本名為《家庭日用佛法》(Buddhism Applied in Family Life)的書。幾年後,又寫了另一本名為《日常生活佛法》(Buddhism Applied in Everyday Life)。自此之後,我幫助設立了佛教學校、大學、佛教青年社工服務學校和佛教雜誌等,期望佛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習。

我初期所學所修的佛法,在某些程度上是受藏密影響的禪和淨土。在成長的過程中,身為一個行者,我目睹自己的國家陷於戰禍、暴力、貧困和社會的不平等之中。我發覺當時所學的禪和淨土法門,都不能直接解決我自己內心以及周圍人的痛苦。我深入鑽研佛理,尤其是四聖諦和八正道,希望能找到直接解決當時苦難的答案。後來幸得《安般守意》、《四念處》、《釋中禪寶》等經典的啟示,使我重拾佛教化中「現法樂住」的義理,因而使我一直期待著的「人間佛教」,得以復現。沒有親身接觸和透徹理解「苦諦」,是很難得見脫離痛苦的「道諦」的。瞭解痛苦的性質後,才可以用行動和修行來轉化痛苦,使身心康復。這就是「滅諦」。正法的一個特徵,就是需要現身受證。佛陀曾重複確認,正法是在當下一刻生效的。你一開始修行,轉化和康復的過程便已即時開始。

過去二十年,我主要在北美洲和歐洲的三十多個國家提供專念禪修的靜修營。在這段靜修的時間裡,參加者會學習如何修行以恢復身心的安詳與平穩、如何確認以及接納痛苦,然後深入瞭解痛苦的性質,以轉化它。修習坐禪、行禪、專注呼吸、專注俯伏、全面鬆弛等等,都是為了達到以上的目的。經過這些修習之後,很多參加者都能夠把內心的矛盾和衝突消解,而與家庭親屬重新溝通。慈心的聆聽與關懷的愛語,都是其中的基本修習。但這些修習的鍛鍊,是必須要靠專念、集中和深入瞭解的精神支持,才可以發揮效用。

我希望我全部的英文拙作,都能被翻譯成中文版本而流通。我也當然會很高興與我的朋友一起多到中國探訪,保持與中國佛教大德的對話。佛教只有在更新中才能成為一股新動力,以解決當今人類日常生活上所遇到的困惑。

作者誌

在撰寫這本書時,我幾乎只從所謂的「小乘」經典中擷取材料,而且刻意地極少引用大乘經典資料,目的是想藉此證明,大乘經典中廣義的佛教教理,全都可以在巴利文的《尼柯耶》(Nikayas)以及漢文的《阿含經》(Agamas)中找到。我們在研讀這些經典時,只要保持著開放的態度,就會看見其實所有的經典,無論是屬於南傳或北傳,都是佛教經典。

大乘經典在詮釋佛教的基本教理時,方式是較自由、較有彈性的,如此能避免教理被「具體化」,而在學習及實際修行上變得狹隘或不知變通。大乘經典能幫助我們重新發現《尼柯耶》與《阿含經》深奧的一面,因為它們好比顯微鏡下的一道光,清晰地照射在一個因為以人為方式保存下來,而遭到扭曲的物體上。《尼柯耶》與《阿含經》理當更貼近佛陀教化的原始形式,但在法教的流傳過程中,不免會受到傳承中特定的修行與詮釋方式所影響,而遭到更改與修飾。現代的學者與修行者,應該要能從現存的南傳、北傳佛教的經典中,恢復佛教的本來面貌,而且也應該要熟悉這兩種傳承。

佛經中經常出現神通事蹟,為佛陀的一生增添了豐富的色彩,但我在書中盡量避免提到這些事蹟,因為佛陀本人曾告誡弟子,勿將時間與精力浪費在追求神通能力上。然而,我收錄了佛陀一生中,在社會上及與弟子之間所遭遇到的難題。如果佛陀在這本書中顯得和我們一般人更接近,部分原因是因為對這些難題的敘述吧!

釋一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