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伽耶山逗留了一個多月後,舍利弗和目犍連兩位尊者返回竹林。比丘們見到兩位尊者回來,都非常高興,當他們向兩位尊者問及伽耶山的情況時,舍利弗和目犍連只是報以微笑。數日後,三百多名比丘從提婆達多的僧團回到竹林。竹林的比丘興奮得不得了,個個都忙著歡迎回巢的兄弟們。四日後,舍利弗尊者作了一次準確的計數,才知道從伽耶山回來的比丘達三百八十之多。於是,他和目犍連尊者一起帶領他們前往靈鷲山謁見佛陀。
佛陀站在他的小屋外,看著兩位大弟子帶領眾比丘上山。其他在靈鷲山上居住的比丘,也都從他們的小屋出來,歡迎這群回歸的僧人。到了山頂,舍利弗和目犍連先讓僧群在一處等候,以便與佛陀私下談話。他們向佛陀頂禮後,便應邀坐下。舍利弗尊者微笑說道:「佛陀世尊,我們帶了近四百名比丘回來。」
佛陀說:「你們做得很好。告訴我,你們是怎樣令他們回心轉意的?」
目犍連尊者述說:「世尊,我們最初抵達伽耶山時,提婆達多剛午食完畢,準備給比丘們開示。他看起來似乎很想模彷你。當他見到我們的時候,表現得十分高興,邀請舍利弗到講台上,坐在他的身旁。但舍利弗拒絕了,只和我分別坐在講台下的兩旁。提婆達多對比丘說:『今天,舍利弗尊者和目犍連尊者來到這裡加入我們,他們都是我昔日的好朋友。讓我藉此機會,請舍利弗尊者給大家作今天的開示。』
「提婆達多轉過身來向舍利弗合掌,師兄便接納他的邀請,上台說法。他以極美妙的方法講說四聖諦,所有比丘都聽得陶醉,但我發覺提婆達多卻眼皮沉重,似乎在打瞌睡。他顯然是為了近日城裡發生的事疲於奔命,說法還未一半,他已呼呼入睡了。
「我們在伽耶山的一個多月期間,參加了他們所有的活動。每三天,舍利弗師兄便會給比丘開示一次。他對比丘們的教導,都是肺腑之言。我有一次留意到提婆達多的謀士瞿伽離在他耳邊細語,但提婆達多卻沒有理會。我懷疑瞿伽離說不定是想提醒他對我們加以提防,不過,提婆達多卻很高興有舍利弗師兄這樣的人才替他說法。
「一天,剛開示完四念處的教理之後,舍利弗對眾比丘說:『今天下午,我和目犍連尊者將要離開你們,回到佛陀和他的僧團那裡。親愛的弟兄們,真正覺悟了的大師,就只有喬達摩導師一個。比丘的僧團是佛陀成立的,他才是我們的本源。我知道佛陀一定會很歡迎你們回去的。兄弟們,沒有比見到僧團分裂更令人痛心的事。我這一生就只遇過一位真正的導師,而他就是佛陀。我們今天要離開了,但如果你們決定回歸佛陀,請你們前來竹林吧。到時,我們會帶你們到靈鷲山與佛陀見面。』
「那天,提婆達多進城公幹,而一向對我們有顧忌的瞿伽離尊者,便站起來抗議。他甚至以粗言辱罵我們,但我們都只當充耳不聞。我們默默收起自己的鉢和衣物,離開伽耶山,回到竹林精舍。我們在竹林精舍逗留了五天,過不多久,三百八十名比丘便從伽耶山趕到。」
舍利弗尊者問道:「世尊,這些比丘需要重新受戒嗎?如果需要的話,我會在他們正式跟你見面之前,替他們安排一個受戒儀式。」
佛陀說:「不必了,舍利弗。他們在僧眾面前懺悔過失便足夠了。」
兩位大弟子鞠躬後,便與等候著的比丘會合。
接下來幾天,又有三十五名比丘離開伽耶山。舍利弗尊者為他們舉行懺悔大會之後,便為他們引見佛陀。阿難陀尊者與這三十五位剛回來的比丘暢談,並問及伽耶山的情況。他們說,當提婆達多從王舍城回來,發現近四百名比丘棄他而去,回到佛陀的僧團時,憤怒得臉色發紫。接下來的幾天,他都沒有和任何人說一句話。
阿難陀問道:「舍利弗和目犍連兩位師兄對你們說了什麼,才使得你們離開提婆達多尊者,回到佛陀這裡?」
其中一個比丘答道:「他們從沒有說提婆達多尊者或伽耶山僧團的一句壞話,而只是全心全意地說法。我們大多是受戒了僅兩三年、修行功夫仍未穩固的比丘。當我們聽了舍利弗師兄的開示,並且受了目犍連師兄的教導後,我們才體會到佛陀的教理是如何地高深奧妙。有舍利弗和目犍連兩位尊者親臨,加上他們深厚的德行與智慧,就如同佛陀也在我們之中一樣。我們承認雖然提婆達多的口才很了不起,但他與兩位尊者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語。舍利弗和目犍連兩位尊者離開後,我們許多人經過詳細討論,才決定回來佛陀這裡的。」
阿難陀問道:「你們離開時,瞿伽梨比丘有何反應?」
「他怒氣沖沖地咒罵我們,但這反而令我們更堅決要離開。」
伽耶山僧眾回歸後的一天傍晚,佛陀正站在靈鷲山的山坡上欣賞黃昏的景色時,突然聽到山坡下有人大叫:「世尊,小心!有巨石滾向你的背後!」
佛陀轉頭一看,見到山上一塊如牛車般大小的巨石正向他滾來。由於山徑上的石頭鋒利又凹凸不平,佛陀一時之間難以走避。幸好當巨石將滾至佛陀之處時,便被山邊另兩塊大石擋住。可是,巨石的衝撞力道很猛,導致一些碎石四處飛散,佛陀的足部被其中一塊碎石擊中,血流如注,把衲衣也染得通紅。佛陀抬頭一望,只見一個人在山頂上急急逃走。
佛陀感覺到傷口一陣劇痛,便把披搭外衣摺成坐墊,放在地上,然後跏趺坐在其上,集中呼吸以平伏痛楚。比丘們都朝他跑來,一個比丘喝道:「這一定是提婆達多所為!」
另一個比丘說:「各位兄弟,讓我們分頭四處巡邏山間,以確保佛陀的安全。別再浪費時間了!」
一時之間,所有比丘都在那兒團團轉,鬧得本來平靜的傍晚不得安寧。佛陀說:「兄弟們,請別喧鬧,不需要這麽大噪音的。如來不需要受保護或看守,請回到你們的小屋吧。阿難陀,派純陀沙彌去請耆婆伽醫師來。」
他們都依佛陀吩咐去做。耆婆伽馬上趕到靈鷲山,並囑他們用擔架抬佛陀下山,前往芒果園。
不到幾天,城裡的人便知道佛陀曾兩次遇襲。他們都覺得難以置信,而且感到非常不安。同時,他們又接獲頻婆娑羅王逝世的消息。當民衆經由小道消息,獲悉大王是如何被軟禁致死時,心裡都充滿了悲憤。他們以靈鷲山作為精神上反抗新王的象徽。他們對先王越發哀悼,對佛陀的崇敬便越發加深。雖然佛陀對近來發生的一連串事件保持緘默,但每個人對他的緘默都十分諒解。
頻婆娑羅王去世時六十七歲。他比佛陀年輕五歲,三十一歲那年,在佛陀的引導下接受三皈依。十五歲繼位的他,總共在位五十二年。其間,他曾在王舍城被大火燒燬後,重建都城。在他統治之下,摩揭陀一直享受太平,只經歷過一場與鴦伽國的短期戰爭。鴦伽的梵摩達多王戰敗後,鴦伽有一段時間落入摩揭陀的控制範圍。登位的布庫沙提王,與頻婆娑羅王交和後,兩國便再沒有衝突。受到頻婆娑羅王的影響,布庫沙提王也成為了佛陀的門徒。頻婆娑羅王一向明白和睦鄰國的重要,他與憍薩羅國波斯匿王的妹妹憍薩羅提毗公主成親,將她立為王后。他也從摩達與離車兩族迎娶妃妾。他的姊姊則嫁給憍薩羅的大王為妻。
頻婆娑羅王曾經為了表示對佛陀的深切敬愛,在宮中的庭園裡建了一座佛塔來供奉佛陀的頭髮與指甲。塔底四周長期燃點著香燭,以表示他對佛陀教誨的感恩。他安排一個名叫窣祿摩蒂的宮女專職打理此塔,細心照料塔旁的花園,並維持佛塔清潔。
巨石襲擊佛陀的事件十天後,佛陀與幾個比丘到城裡乞食。突然,阿難陀尊者瞥見一頭大象衝向他們。大象似乎是從宮中的象房逃出來的,他認出這頭大象叫那拉吉里,凶悍難馴,人所共知。阿難陀不明白看管象房的,怎會讓那拉吉里逃了出來。這時,所有的人都驚慌走避,大象揚著象鼻、耳朵、和尾巴,直衝向佛陀。阿難陀抓著佛陀手臂,想把他拉開閃避,但佛陀卻屹立不動,氣定神閒。一些比丘躲在他背後,另一些則拚命飛奔。人人都尖叫著,呼喚佛陀避開。阿難陀鼓起勇氣,上前站在佛陀與那拉吉里之間。就在這時,出乎阿難陀的預料,佛陀發出一聲威猛的巨吼。那吼聲就像佛陀往昔在巴利雷雅卡的勒棄多森林裡結交的象后朋友的叫聲。
那拉吉里聽到此巨吼聲時,距離佛陀僅不到十尺,卻突然停住了。雄偉的大象四腳跪下,低著頭,好似要向佛陀頂禮一般。佛陀輕撫那拉吉里的頭,然後一手握著大象的鼻子,引領溫馴的那拉吉里回到宮裡的象房。
眾人目睹此景,都拍掌歡呼。阿難陀微笑,他回想起昔日他和佛陀還是小伙子的時候,年輕的悉達多在武術上未逢敵手,他對射箭、舉重、劍術、賽馬等武藝樣樣精通,而今天,佛陀竟能把一頭狂奔亂撞的大象,也馴服得如他的老朋友一樣服貼。比丘和大群民眾隨著佛陀和大象一起走往象房。抵達時,佛陀給那看管者一記嚴厲的目光,但接著卻用慈悲的語氣說:「如來不需要知道誰主使你放大象出來,但你應該明白這種行為的嚴重後果。數十人,甚至數百人,都可能因此而送命。你絕不可讓此種情形再度發生。」
那看管者向佛陀跪下,鞠躬作禮。佛陀扶他起來後,便與比丘們繼續乞食。
佛陀與他的比丘全都參加了頻婆娑羅王的葬禮,共有四千多名比丘在場。喪禮儀式莊嚴肅穆,民眾都對失去賢君感到十分悲慟,紛紛前來給大王致最後的敬禮。
葬禮完畢後,佛陀在耆婆伽的芒果園度宿一宵才返回靈鷲山。耆婆伽告訴他,在大王生前最後一個月,韋提希王后被禁止探訪大王。大王離世時孤身一人。他們發現他死去時,倒臥在他最喜歡的窗前,雙眼仍朝靈鷲山的方向望著。
大王葬禮之後不久,耆婆伽帶了頻婆娑羅王與帕瑪瓦蒂王妃的的兒子,無畏王子,來謁見佛陀。王子要求受戒為比丘。他告訴佛陀,自父親死後,他已對榮華富貴的生活不感興趣。他曾多次聽佛陀說法,並且對覺悟之道非常嚮往,他現在只想過比丘平和清淨的生活。佛陀欣然接受無畏王子的請求,讓他加入僧團。
【出處】
《律藏·犍度·小品》:7。《大正新脩大藏經》:(1428)四分律。
兩位大弟子引導比丘返回僧團的内容記載于《律藏·犍度·小品》7。試圖以巨石與瘋象謀害佛陀的事跡記載于《律藏·犍度·小品》7、及《大正新脩大藏經》(1428)四分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