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生死輪迴

一天,佛陀在尸收摩羅山的鬼林鹿園時,坐在眾比丘前說法:「比丘們,我想給你們講說『八大人覺』——偉大修行人的八種覺悟。阿那律尊者也曾經講說過這八種覺悟的內容。它們是大智者體證的真理,有助於一般人對治昏沉失念,使他們能達到證悟。

「第一種覺悟,就是一切世法的無常與無自性。觀想世法無常和無我的本性,你們便能解除苦惱,達到開悟、平和、與喜悅。

「第二種覺悟,就是越多的慾念會產生越多的痛苦。世間的一切困苦,都是來自貪慾。

「第三種覺悟,就是少慾簡樸的生活,會導致平和、喜悅、與安寧。在簡單的生活中,才會有時間專心於大道的修行和幫助別人。

「第四種覺悟,就是只有努力精進,才可達至覺悟。怠惰與沉迷慾樂之中,都是修行的大障礙。

「第五種覺悟,就是無明乃是了無止境的生死輪迴之起因。你們要謹記時時刻刻多聞多學,以增長你們對事物的真正瞭解和發揮你們的辯才。

「第六種覺悟,就是貧窮會導致憤恨,進而引起循環性的惡念邪行。行大道者在廣行佈施的時候,應平等對待所有人,不論是朋友或敵人,不譴責他們過去曾犯的錯,也不憎恨目前對你造成傷害的人。

「第七種覺悟,就是雖然我們有住世的任務去教導和幫助他人,但也絕不可以為世俗的事務所纏。出家的修行人,只得三衣一缽,他們時時過著簡樸的生活,並以慈悲的眼光來看眾生。

「第八種覺悟,就是我們不只是為自己開悟而修行,而是要全然貢獻自己以引導他人入覺悟之門。

「比丘們,這就是偉大修行者之八種覺悟。所有真正偉大的人,都因為這些覺悟而達至徹悟。無論在哪裡,他們都會以這些覺悟來作育他人,開擴別人的視野,使人人都可以找尋到解脫覺悟之道。」

當佛陀回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他獲悉婆迦梨比丘病重,並且很想在死前見佛陀一面。婆迦梨比丘的侍從前來謁見佛陀,他向佛陀三鞠躬後,說道:「世尊,我的師傅病重。他現在寄住在一位製陶的在家弟子家中。他囑我前來代他向你頂禮。」

佛陀對阿難陀說:「我們立即前去探視婆迦梨比丘。」

婆迦梨比丘見到佛陀走進他的房間時,竭力地試圖坐起來。

「不用了,婆迦梨。」佛陀說道:「不要坐起來。阿難陀和我會坐在床邊這兩張椅子上。」

佛陀與阿難陀坐下後,說道:「婆迦梨,我希望你會恢復體力,痛苦也得以舒緩。」

「世尊,我的體力正迅速衰退,而因為疼痛加劇,我實在感到很辛苦。」

「那麼,我希望你沒有擔憂愧疚的苦惱。」

「世尊,我有擔憂愧疚的苦惱。」

「我希望你的愧疚不是因為犯了戒律所致。」

「不是,世尊,我一向嚴持戒律,心中無疚。」

「那你擔憂和愧疚的是什麼?」

「我愧疚的,是我久病以來,未能親往探視世尊。」

佛陀用略帶責備的語氣說道:「婆迦梨,不要擔心這些。你的一生正直無過,這就已經是我們師徒間最難能可貴的了。你以為要見到我的面容才是見到佛陀嗎?這外在的身體是不重要的,最重要是我所教之道。你見到佛陀所教的,就是見到佛陀。如果你單是見到我的身體而不見我所教的,那便完全沒有價值了。」

靜默了一會兒,佛陀問道:「婆迦梨,你明白我和你的身體,都是同樣的無常不實嗎?」

「世尊,我很清楚地體會到這點,身體不斷地在生、死、和轉變。我明白感受也是無常虛幻,不斷地在生、死、和轉變。思想、行念、和意識也都依循生死的規律,它們全部都是無常的。今天你來訪之前,我曾觀想五蘊無常之性。我見到生命的五條川流——色、受、想、行、識,全都沒有獨立的自性。」

「好極了,婆迦梨!我對你很有信心。五蘊內的一切,都不存自性。張開眼睛看清楚,哪裡沒有婆迦梨?什麼不是婆迦梨?生命的美妙,到處皆是。婆迦梨,生與死都再不能碰觸你。對你由四大元素結合的身體,置之一笑。甚至對你體內起伏的疼痛,也置之一笑。」

婆迦梨眼裡閃著淚光,露出微笑。佛陀起身辭去。佛陀和阿難陀離開之後,婆迦梨請他的朋友把他連床扛到仙人山上去。他說:「像我這樣的人,怎能在房間裡死去?我要在遼闊天空之下的山邊辭世。」

於是,他的朋友抬他上了仙人山。那夜,佛陀禪坐至深夜。清晨時分,他告訴幾個經過他房舍的比丘,說:「去探訪婆迦梨比丘,叫他不要害怕,他將會很安詳無悔地入滅。告訴他要安心,我對他很有信心。」

當比丘們在仙人山找到婆迦梨比丘時,他們對他說佛陀有訊息要傳遞給他。婆迦梨說:「朋友,請你們把我從床上移到地上去。我怎可以在高床上接聽佛陀之語?」

比丘們照他的要求去做,然後重述一遍佛陀所說的。婆迦梨合掌說道:「兄弟們,回到精舍時,請你們代我向佛陀行三鞠躬禮,並告訴他婆迦梨比丘已不久人世,又受著嚴重的病痛。告訴他婆迦梨清楚見到五蘊的無常和無自性。婆迦梨已不再受五蘊所束縛。臨終時,婆迦梨已釋放了所有的恐懼和憂惱了。」

比丘們說:「師兄,放心吧。我們回去之後,會替你向佛陀三鞠躬並轉告你的遺言。」

比丘們剛離開,婆迦梨比丘便入滅了。

那天下午,佛陀與數名比丘登上仙人山。藍天沒有一絲的雲,只見一縷輕煙從山下的一間房子裡緩慢地捲繞上升,在空中飄移了一會兒,便消散無蹤。望著廣闊渾圓的天際,佛陀說道:「婆迦梨已得到解脫,再沒有妄想心魔可以擾亂他了。」

佛陀繼續他的行程,前往那爛陀和毗舍離。一天,在大林的重閣講堂裡,佛陀對比丘們說:「作為眾生之一,人類多少都必定要受苦。不過,那些虔誠學習和修行正法的人,會比其他人少受許多苦。這是因為他們具有瞭解的慧力,這是他們修行的果實。」

當天非常悶熱,佛陀和比丘都坐在美麗的娑羅樹下陰涼處。他用手撿起一小撮泥土,捏在他的姆指和食指之間,問道:「比丘們,如果我們將這撮泥土與伽耶山相比,那一樣較大?」

「當然是伽耶山大得多了,世尊。」

「正是如此啊,比丘們。那些因修習正法而生慧的人所受的苦,比起那些沉淪於無明的人所受的苦,實在微不足道。無明把痛苦擴大了百萬倍。

「比丘們,譬如一個被箭射中的人,他會感到疼痛。但如果他被第二支箭射中同一位置上,他的疼痛將會超過雙倍的嚴重。而如果他被第三支箭射中同一位置,他要受的疼痛程度就得超出千倍了。比丘們,無明就是第二和第三支箭,它會加強痛楚。

「有了智慧,一個修行者便可以防止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加深。當肉體或精神的不悅感受生起時,智者並不會擔憂、埋怨、飲泣、捶胸、扯髮、折磨自己的身心、或暈倒。他會平靜地觀察他的感受,而很清楚知道這只是一種感受而已。他知道自己並不是那感受本身,而且更不受制於這種感受。這樣,痛苦便不能纏縛他。當他有痛苦的感覺時,他知道那痛苦感覺的存在,但他不會失去他的平和鎮定,不會擔憂,不會畏懼,更不會埋怨。因此,他的痛苦便只是肉體上的,而不能擴散以致扼殺他的整體。

「比丘們,你們要精進修行甚深的察覺,以得到智慧的果實,進而脫離痛苦的束縛。那時,生、老、病、死,也不會再對你們構成煩惱。

「當一個比丘即將入滅的時候,他應該安住於觀想身、受、心、法。每一個姿態和行動,都應該盡在專念之中。每一種感受,也應該住於專念。那比丘應該觀想身體和感受的無常性和互依性,以使他不再被身體或任何好壞的感受所束縛。

「如果他需要盡全力抵受痛苦,他應該這麼觀察:『這是一種需要我盡全力來抵受的痛苦。這痛苦並不是我,我不是這痛苦,也不受這痛苦控制。我此刻的身體和感受,就像一盞油盡心竭的燈,即將熄滅。燈的光,只是因緣而現、因緣而滅。我不被緣所困。』如果一個僧人這樣觀修,便可平和解脫。」

初雨來臨,使得炎夏的熱氣頓消,佛陀回到祗園精舍結夏安居。他再次對比丘和比丘尼講說緣起之法。一個比丘問道:「世尊,你說意識是名與色的基礎。那麼,是否所有世法都是由意識而生呢?」

佛陀答道:「對。色相只是意識的客體對象。主體與客體是意識的一體兩面。沒有客體,就不可能有意識。意識與意識的客體,互依而存。就因為意識的主體客體不可分割的關係,它們便可說是由心而生了。」

「世尊,如果色相是由意識所生,那麼意識不也就是宇宙的本源?可不可能知道意識或心識是從何而來的?心起自何時?我們可否說心是有開始的?」

「比丘們,始與終都只是心智構造出來的概念。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始或終。只有當我們被困於無明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始與終的念頭。人就是因為無明,才會墮入生死輪迴之中。」

「如果生死輪迴無始無終,我們又如何逃離它呢?」

「生和死只是因為無明而產生的概念。超越了生與死、始與終的念頭,便是超越了這個了無止境的輪迴。比丘們,我今天就說這麼多了。謹記修習深切地觀察萬象。我們日後會再談這個主題。」

【出處】

《增支尼柯耶》:(VIII,30)。《相應尼柯耶》:(XII,15),(XXII,87),(VX,1)。《大正新脩大藏經》:(26)中阿含經74,(99)雜阿含經1265,(125)増一阿含經(26,10)(42,6),(46)佛説阿那律八念經,(779)佛説八大人覺經。

本章關於八大人覺的内容取自《大正新脩大藏經》(779)佛説八大人覺經,亦可見於其它南傳與北傳的經典。婆迦梨尊者入滅的故事記載于《相應尼柯耶》(XXII,87)、《大正新脩大藏經》(99)雜阿含經47、及(125)増一阿含經19。佛陀于章尾所説的無始無終取自《相應尼柯耶》XXXVI,1,6。佛陀對入滅時觀想感受的教導取自《相應尼柯耶》XXXVI,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