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木筏非岸

那年冬季,佛陀住在毗舍離。一天,正當他在距離大林重閣講堂不遠處禪坐時,幾個比丘在精舍的另一處園地自殺而死。佛陀知道後,便詢問他們自殺的原由。原來,他們在禪修身體無常壞滅之性後,便對色身產生厭惡,以致不欲生存。佛陀知道這個原因後,感到很悲傷。

佛陀召集所有的比丘,對他們說:「比丘們,我們觀想無常和壞滅的目的,是要看清楚諸法的實性而擺脫它的束縛。逃避這個世界,並不能使我們達到證悟與自在。要達到證悟與自在,得先要洞悉諸法的本性。這幾位同修沒有真正地瞭解,所以才會作出此等逃避生命的愚行。他們這種行為,也同時違反了殺戒。

「比丘們,一個解脫了的人,對世法不會執著,但也不會背離。執著與背離,兩者都是束縛我們的繩索。一個真正自由的人已超越了二者,安住於平和快樂之中,這種快樂是不可度量的。一個自由自主的人,不會執著於恆常性和獨立自我這等狹見,也不會執著於無常和無我的邊見。比丘們,你們要理智地本著無執著的精神,去學習和修行教理。」接著,佛陀指導他們修習自覺的呼吸,以幫助他們調息和振作起來。

佛陀回到舍衛城之後,講說了更多有關破除執著的言教,以對治一個名叫阿梨陀的比丘對教理的誤解。面對著一群在祗園精舍的比丘,佛陀說道:「比丘們,如果你們誤解了教理,就很容易被困於狹見之中,因而造成自己和別人的痛苦。你們對教理的聆聽、理解、和實行,都需要運用智慧。一個瞭解蛇的人,會用一支叉頭棍子來按下蛇頸,然後才把牠拿起來。如果他拿起蛇的尾部或身部,便很容易被蛇咬到。正如你會運用智慧來捕蛇,你也應該運用智慧來學習教理。

「比丘們,教理只是敘述真理的工具,不要當它就是真理。指著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手指只是用來指出月亮的方位。如果你把手指當作月亮的話,你便永遠不知道月亮是什麼。

「教理就像一艘載你渡河到對岸的木筏。我們需要木筏,但木筏並不就是對岸。一個聰明的人到了對岸之後,是不會扛著木筏到處跑的。比丘們,我的言教就像那艘木筏,是幫助你們到達超越生死的彼岸的。好好用那木筏乘載你們到達彼岸,但不要認為它是你的所有物,而不肯放下。不要被困於教理之中,你們一定要懂得把它捨棄。

「比丘們,我傳授給你們的言教,如四聖諦、八正道、四念處、七覺支、無常、無我、苦、空、無相、無願等,都需要以開明理智的態度來研習。用這些教理來幫助你達到解脫,但切勿對它們執著不捨。」

* * *

比丘尼的精舍住著五百名尼眾,她們時常邀請佛陀和祗園精舍的尊者前來開示。佛陀安排了阿難陀尊者負責,選派比丘前往尼舍說法。一天,他選派了班達尊者。雖然班達尊者在修行上已證得很深的果位,但他的口才卻不見特出。翌日,他乞食後在林中獨自用飯完畢,便前往尼眾精舍。比丘尼都熱切地接待他,喬答彌比丘尼請他升座開示。

安坐在坐墊之後,他背誦了一首詩:
住於安寂,見法歸源,
無瞋無戾,和悅充斥,
圓持專念;得真自在。
出離慾念,乃大歡喜。
尊者沒再多說,只是自行進入甚深的禪定。雖然他僅僅說了幾句話,但單是他坐在那裡平和安樂的形象,已足以使尼眾備覺勉勵。一些比較年輕的比丘尼對這樣短促的開示,難免感到有點失望,她們力求喬答彌比丘尼請他多說一點。喬答彌比丘尼向班達尊者鞠躬頂禮後,轉達了尼眾的意思。可是,班達尊者只是再重覆了一遍詩句,便自行離座了。

數日後,佛陀獲悉班達尊者在尼舍的開示。有人向他提議,日後或許應該選派較擅詞令的比丘前往說法,但佛陀的回應是比丘的在場比他所說的內容更為重要。

一天早上,佛陀乞食回來,到處也找不到阿難陀。羅睺羅尊者和其他比丘都說沒有見到他,只有一個比丘報告,說他好像看見阿難陀在鄰近賤民的村落中乞食。於是,佛陀便叫那比丘前去找他。那比丘找到阿難陀一起回來,也同時帶了一對母女到精舍見佛陀。那女兒的名字叫缽吉帝。

佛陀細聽阿難陀解釋他這天遲回精舍的原因。數星期前的一天,阿難陀乞食後,在回精舍的路上,突然感到口渴。他在賤民村裡的一個井邊停下來,這時,他看見缽吉帝正從井裡拉起一桶水。她是一個美麗的年輕女子。阿難陀向她要一點水喝,但她拒絕了。她告訴阿難陀她是一個賤民,因此擔心給僧人供水會污染他。

阿難陀對她說:「我不需要高貴的身分階級,我只需要喝一點水罷了。我很樂意接受你的水,請不要怕污染我。」

這一來,缽吉帝便立刻供水給他。缽吉帝頓時被這個英俊和藹、說話溫文的僧人所吸引,對他充滿愛意。當晚,她徹夜難眠,滿腦子都是阿難陀。那天之後,她每天都在井邊,等候著看他一眼。她說服母親請阿難陀回家吃飯。阿難陀接納了兩次邀請,但當他發覺這少女愛戀上了自己,便再沒有應邀了。

缽吉帝對他日思夜想,身形逐漸蒼白消瘦。最後,她忍不住向母親傾訴她對阿難陀的愛意,並表示希望他能還俗與她成親。她的母親呵責她這般愚昧,告訴她愛上一個僧人是不可能有結果的,但缽吉帝堅持她寧死也不會放棄阿難陀。缽吉帝的母親擔心女兒的健康,於是準備了春藥給阿難陀服用,期望他會對女兒的熱情有所反應。她來自摩登伽族,知道如何調配一些邪教藥物。

那天早上,缽吉帝在街上見到阿難陀,便央求他再到她家裡吃飯,說這將會是最後一次。阿難陀有信心自己可以對她們母女說教,使缽吉帝放棄對他的癡戀,便受邀赴宴。但喝了下藥的茶之後,他根本就沒有機會說教。他感到雙腳麻軟,頭暈目眩。這個時候,阿難陀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他立刻運用覺觀呼吸來抗衡藥力。當佛陀派遣的比丘在缽吉帝家中找到阿難陀的時候,他正靜默地跏趺而坐。

佛陀慈和地問缽吉帝:「你很愛阿難陀比丘,是嗎?」

缽吉帝回答:「我全心全意地愛他。」

「你愛他什麼?是他的眼、鼻、還是口?」

「我愛他的一切——他的眼、鼻、口、他的聲音、他走路的姿態。大師,我喜歡他的一切。」

「除了他的眼、鼻、口、聲音、走路等,阿難陀還有很多你未發現的美德。」

「它們是什麼?」缽吉帝問道。

佛陀回答:「他的愛心就是其中一樣了。你知道阿難陀比丘愛什麼嗎?」

「大人,我不知道他愛什麼。我只知道他不愛我。」

「你錯了,阿難陀比丘其實是愛你的,只不過不是你渴求的那種愛罷了。阿難陀比丘愛解脫之道、自由、平和、和喜悅。由於他對自由和解脫都有所體驗,阿難陀的臉上常常掛著笑容。他愛所有的眾生。他希望將解脫之道帶給所有的人,使他們都能夠享受到自由、快樂、與平和。缽吉帝,阿難陀比丘的愛,是來自瞭解與解脫的。他這種愛不會像你那種愛,給你帶來痛苦和絕望。如果你真的愛阿難陀比丘的話,你便會明白他的愛,並且會讓他繼續生活在他選擇的解脫之道中。假如你也知道怎樣像阿難陀比丘般去愛,你便不會再感到痛苦和絕望了。你的痛苦和絕望都是因為你想要獨自占有阿難陀,這是一種自私的愛。」

缽吉帝望著佛陀說:「但我怎樣才可以像阿難陀那樣去愛?」

「那就要在愛的同時,也能守護住阿難陀比丘的快樂和你自己的快樂。阿難陀比丘就像一陣清風,如果你捕捉了風,又將它關在愛的牢獄中,那清風很快便會散滅,再沒有人可以受用它的清新涼快,即使你自己也不例外。缽吉帝,如果你愛阿難陀如同你愛一股清風一般,你自己也會變作一股清涼微風。如此,你便可以紓解自己和別人的痛苦和壓力。」

「大師,請你教我如何才可以這樣去愛?」

「你可以選擇阿難陀比丘的道路。你可以像阿難陀比丘那樣,過著平和、喜悅、和解脫的生活,又將快樂帶給別人。你可以像他一樣,受戒出家。」

「但我是一個賤民!我怎可以受戒呢?」

「我們的僧團,是沒有階級分別的。僧團裡已經有幾個『不可接觸』的男眾受戒為比丘了。波斯匿王十分敬重的蘇利陀尊者,之前便是一個賤民。如果你成為比丘尼的話,你將會是第一個賤民出身的比丘尼。你願意的話,我可以請讖摩尼師替你主持授戒儀式。」

缽吉帝高興不已,立即伏在地上向佛陀求受比丘尼戒。佛陀把她交託給讖摩尼師照顧。她們離去後,佛陀便望著阿難陀,然後對眾比丘宣說。

「比丘們,阿難陀的戒願依然無染,但我希望你們要小心處理與外界的接觸和關係。如果你們常住於專念中,便可以知道自己內心的動念和外界發生的一切。越是早一點察覺問題,便越可以更有效地處理它。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修習專念,你們便能夠增長定力以避免此等狀況。當你們的定力穩固時,你們的視線便會明朗清晰,處理也會得宜。定與慧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互相包含,定慧乃是一體。

「比丘們,年紀比你們大的女人,要待她們如姐姐或母親。年紀比你們小的女子,要待她們如妹妹或女兒。不要讓對女色的吸引成為你們修行上的障礙。如有必要的話,在定力不夠深厚之前,盡量減少與女性接觸。與她們相處時,只談論有關研習大道的話題。」

比丘們都很高興地授受佛陀的指示。

【出處】

《相應尼柯耶》:(SLV,9)。《中尼柯耶》:(22)蛇喻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428)四分律,(26)雜阿含經200。

關於捉蛇、木筏渡河、不受困於狹見與無明等法語皆可見諸於《中尼柯耶》(22)蛇喻經。班達的故事取自《大正新脩大藏經》(1428)四分律。缽吉帝(又稱摩登伽女)的故事可見於《佛説摩鄧女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