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大地的教化

縛悉底興趣盎然地聽著阿說示和阿難陀憶述有關佛陀弘法的努力,喬答彌比丘尼和羅睺羅也聽得入神。阿難陀的記憶的確驚人,他補充了許多阿說示所遺漏的細節。縛悉底很感激兩位比丘,以及喬答彌比丘尼和羅睺羅。如果沒有他們,縛悉底相信自己永遠都不會知道關於佛陀的生平事跡。他真希望自己能夠永遠在佛陀近旁,以見證他的生活並直接獲得他的教導。

雖然縛悉底是個賤民出身的看牛童,但因為善生的關係,使他得以接受一般青年必需的基本教育。幾年前善生離開優樓頻螺嫁到那提迦時,他的課程才因而終止。縛悉底相信他現在可從羅睺羅身上學習。他覺得羅睺羅舉止和善莊嚴。羅睺羅不但是貴族出身,而且更在僧團裡平靜專一的氣氛中浸淫了八年之久。比起羅睺羅,縛悉底覺得自己粗暴笨拙,但這些感受也驅使他倍加精進修行。舍利弗囑羅睺羅教縛悉底基本的行儀,如穿衣、持缽、行、住、坐、臥、用食、洗衣、聆聽開示等,而這全部都要在留心專念中進行。一個比丘要熟背和勤修四十五項促進專注平和的修行。

原則上,羅睺羅仍然是個沙彌,他要等到二十歲才可受具足戒。一個沙彌要守十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帶珠寶花飾或塗香水、不坐臥高敞大床、不參與世俗歌舞宴會、不沾錢財、和過午不食。四十五項修行雖是具足比丘所修,但羅睺羅知道他也應該學習行持,以作準備。一個比丘要守一百二十條戒律,當中包括了四十五項修行。羅睺羅告訴縛悉底將來會有更多的戒律加進來,而且聽說數目將會超過二百之多。

羅睺羅向縛悉底解釋,僧團最初的幾年是沒有正式戒律的。比丘的受戒儀式非常簡單,只需跪在佛陀或另一位比丘腳下,念誦三皈依文三遍。隨著僧團日益擴大,人數漸多之後,便需要制訂法規和指引,以幫助比丘們自律。

羅睺羅告訴縛悉底,第一個違反僧伽精神的比丘名叫須提那。就是因為須提那的行為,促使佛陀制定了最初的戒律。受戒以前,須提那已經結婚,住在毗舍離郊區的迦蘭陀村。他聽了佛陀說法以後,便要求受剃度。成為比丘後不久,他回到迦蘭陀村。他答應了家人的邀請,回家吃飯。他的家人勸他還俗,替家裡經營生意。當他拒絕時,他的家人便埋怨他身為獨子而不繼承家業,他們害怕家財會墮入他人手裡。他的母親看到須提那堅決不肯還俗,便求他為家裡留下後代,以繼香燈。他經不起母親的哀求,又因為沒有戒律作引導,便同意與前妻在摩訶伐那森林中相會。之後,他的妻子懷孕,產下一個男嬰,名叫毗闍柯(Bijaka),意即「種子」。須提那的朋友嘲笑他,稱他為「種子的父親」。僧伽的聲譽也因此受損。佛陀召集眾僧,呵斥須提那。就是因為這件事故,才正式制定了戒律。從那時起,每次有比丘違反解脫與覺悟之道的精神,便會召開大會,加訂新戒。這些戒律稱為波羅提木叉(Patimokkha)。

有四條戒律被視為最嚴重,違反其中一條,就會被逐出僧團。如果犯其它戒律,認錯後便可得到原諒。這四條大戒是不淫、不盜、不殺、和不妄語——不要在未證道前誇耀自己已證道。這四條大戒稱為波羅夷(parajika)。

羅睺羅又告訴縛悉底,佛陀雖然很愛護他,但卻從來沒有對他特別照顧。他回想起十一歲那年,他正務不作而跑出去玩。因為怕受到責備,他向舍利弗撒謊,且為免真相被舍利弗揭露,他還一連撒了四個謊話。但通常真相早晚都會顯現,他的謊言也不例外。佛陀利用了那次事件,特別教導他時時刻刻誠實的重要性。

那時,舍利弗和羅睺羅居住在菴婆羅樹林,那裡離佛陀住的竹林不遠。一天,佛陀來探視他們。羅睺羅拿了一張椅子給佛陀坐下後,又拿一盆水給佛陀清洗手腳。佛陀洗滌完畢,將盆裡大部分的水倒去,他望著羅睺羅問道:「羅睺羅,這盆裡剩下很多水還是很少水?」

羅睺羅答道:「只剩下很少。」

佛陀說:「你知道嗎,羅睺羅,一個說謊的人的信用,就如這盆裡剩下的水一樣少。」

羅睺羅默不作聲。佛陀將剩下的水也倒去,然後問他的兒子:「羅睺羅,你看到我怎樣把水倒光了嗎?」

「我看到了。」

「那些繼續說謊話的人,他們的信用就像這個盆裡的水,全部流失了。」

佛陀把盆反過來,問羅睺羅說:「你看到這盆是怎樣反過來的嗎?」

「我看到了。」

「如果我們不習正語,我們就像這個盆一樣的顛倒。就是開玩笑也不能撒謊。羅睺羅,你知道一個人為何要用鏡子嗎?」

「知道,鏡子可以讓我們檢視自己。」

「正是如此,羅睺羅。你應該像照鏡子一般對待你自己的行為、思想、和言語。」

羅睺羅的故事令縛悉底更深刻體會到正語的重要。他想起自己曾多次對父母撒謊,還有一次是對善生。他慶幸沒有對佛陀說過謊話。其實,佛陀是很難被騙的。如果有人說謊,他可以輕易看得出來。縛悉底心想:「我決心以後要對所有的人說真話,就連小孩也不例外,作為報答佛陀對我的恩典。我一定會努力精進,堅守戒律。」

每月兩次,在新月和圓月之日,比丘都會聚集誦戒。每條戒律都被逐一高聲讀誦,然後僧眾會互問有誰犯了此戒。沒人的話,便朗讀下一條。如果有人犯戒的話,他便站立在僧眾前認錯。除了四大重戒外,一般的犯戒都可經認錯獲得寬恕。

很多時侯,佛陀會叫縛悉底加入他的行列乞食,舍利弗和羅睺羅也會同行。這年雨季,他們住在舍衛城南部一那羅村附近的山裡。一天下午,當比丘們行經一那羅村旁稻田的時候,他們被一個名叫婆羅墮闍的農夫擋住。這個農夫屬於婆羅門階級,非常富有,擁有幾千畝的農地。那時正是初耕時節,他正在那裡指揮數百名工人勞動。看見佛陀經過,他擋住去路,用鄙夷的語氣說道:「我們是農夫。我們犁田、播種、施肥、栽植、和收割農作物,才能有食物作糧。你們什麼也不做,卻仍然有食物可吃。你們毫無用處,不犁田、播種、施肥、栽種,也不收成。」

佛陀回應道:「啊,但我們其實有這樣做的。我們犁田、播種、施肥、栽種、和收成。」

「那你們的犁在那兒?水牛和種子何在?你們種什麽農作物?有什麼樣的收成?」

佛陀答道:「我們把信念的種子播在至誠的心田上。我們的犁是細心專念,我們的水牛是精進的修行,而我們的收成則是愛心和瞭解。大人,沒有信念、瞭解、和愛心,生命裡便只有痛苦。」

婆羅墮闍發覺自己不期然地被佛陀的話所感動,他下令侍從給佛陀送上乳汁香飯。可是,佛陀沒有接納。「我並非希望得到供養才與你分享這些。如果你真想作供,請等下一次機會吧。」

那地主大受感動,立刻便伏在佛陀跟前,請求佛陀收他為在家弟子。縛悉底親眼看到這一切,深信自己跟在佛陀身邊必定可以學到很多。他知道在佛陀眾多的學生中,很少人能像他這麽幸運,得以親近佛陀。

雨季過後,佛陀前去西北弘法,直到秋季末才回到舍衛城。一天早上,他們外出乞食時,羅睺羅不能集中專念。雖然他繼續跟著單排的行列,但他的心卻已神遊他處。羅睺羅凝視著前面的佛陀,猜想著佛陀如果沒有走心靈修行的道路,將會怎樣。假使佛陀繼位為王,羅睺羅自己又會如何?滿腦子想著這些,羅睺羅完全忘記了觀察呼吸和步伐。佛陀不需要看見羅睺羅,便已經知道他的兒子不能專注。於是他停下脚步,轉過身來,其他比丘也因此停頓下來。佛陀望著羅睺羅說:「羅睺羅,你觀察著呼吸和保持專念嗎?」

羅睺羅低下頭來。

佛陀說:「要保持專念,你必先要靜觀呼吸。我們就是在乞食之中也要禪修,持續靜思構成眾生五蘊的無常性和無自性。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細察你的呼吸和念頭,這樣,你的心便不會散亂。」

佛陀轉過身去,繼續前行。他的話也提醒了其他比丘要保持專念。但走不到幾步,羅睺羅便自行離隊,前往森林裡單獨坐在樹下。雖然縛悉底也跟了過來,但羅睺羅對他說:「請你繼續跟其他比丘乞食去,我現在沒心情乞食。佛陀在眾多比丘前教訓我,我真覺得羞恥。我寧願單獨在這裡靜坐。」縛悉底知道自己幫不了好友,便回去加入其他比丘的行列。

回精舍的路上,舍利弗尊者和縛悉底來到森林邀羅睺羅一起回去。回到精舍,縛悉底把食物分一半給羅睺羅。用食後,舍利弗告訴羅睺羅佛陀想見他,縛悉底也可以陪同前去。

佛陀明白羅睺羅已到了適當的年紀,可以接受進一步教示。他說:「羅睺羅,向大地學習吧。不論我們把清香的花朵、香水、鮮乳汁撒在地上,或是將穢臭的糞便、尿、血、粘液、涎沫等丟棄在地上,大地都一概領受,無執無懼。因此,當遐想冒起的時候,不要被它所纏縛或奴役。

「向水學習吧,羅睺羅。當我們用水清洗污垢,水一點也不會悲傷或生氣。向火學習吧。火會毫不分別地燒毀一切,它並不會介意燒的東西是否潔淨。向空氣學習吧。空氣運送著所有的氣味,不論它是香是臭。

「羅睺羅,修習慈愛以降伏瞋怒,慈愛是無條件地給人歡樂的心量;修習悲心以降伏殘忍,悲心是替人解脫痛苦而不求回報的心量;修習喜心以降伏怨恨,喜心是一個人因他人的快樂而歡喜,並祝福他們幸福成功而產生的;修習捨心以降伏偏執,捨心是對一切事物平等開放地看待。此是因彼是,彼是因此是。自我和他人沒有分別。不要排斥一樣卻又追求另一樣。

「羅睺羅,慈、悲、喜、捨,都是深奧美妙的心境,我稱它們為四無量心。如果你修習它們,一定會成為他人生命力和快樂的泉源。

「羅睺羅,靜思無常以破除我執的妄見。靜思色身的生、住、滅,以將自己從慾念中解脫出來。時常觀察你的呼吸,專念於呼吸會為你帶來無窮的喜悅。」

縛悉底很高興自己坐在羅睺羅身旁,得以聽到佛陀所說的一切。雖然縛悉底已背誦了《轉法輪經》和《無我相經》,但他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刻領略到法理的微妙。這也許是因為他未曾親聞佛陀說這兩部經的關係。他第一部直接聽佛陀講授的經教是《放牛經》,但那時他還未成熟到能夠瞭解其中的深意。縛悉底發願在空閑時,一定要運用他最新學到的見解去讀誦所有其它經教。

那天,佛陀也教導了這兩個年輕人用不同的方法來觀察呼吸。雖然他們都曾接受過這方面的教導,但這卻是他們第一次得到佛陀的親自指引。佛陀告訴他們,留心專注地觀察呼吸所得到的第一個成果,就是降伏散亂和昏沉。

「吸的時候,你察覺到你在吸入氣息。呼的時候,你察覺到你在呼出氣息。集中心念在你的氣息上,這樣,胡思亂想便會終止,而讓你的心住於專念之中。當你察覺你的呼吸,你便住於專念。當你住於專念,你的心便不受任何思路影響。只需一次呼吸,便可證得覺醒。這種覺醒,就是每一個眾生皆有的佛性。

「吸入的氣息短,你知道自己在吸入短的氣息。呼出的氣息長,你知道自己在呼出長的氣息。你要全面地察覺每一口氣息。專念地觀息可以幫助你培養定力,有了定力,你便可以洞察自己身體、感受、心念、和心的對境的本性。心的對境即稱為一切法(sarva-dharma)。」

佛陀全心全意的教導他們,他的話簡單而深奧。縛悉底很有信心憑著佛陀這特別的一課,他會比以前更容易保持專念地觀息,因而在修行上有更大的進步。向佛陀鞠躬頂禮之後,縛悉底和羅睺羅一起走往湖邊。他們互相重覆佛陀所說的話,以便牢牢記住他的言教。

【出處】

《律藏·經分別·波羅夷》:I。《中尼柯耶》:(61)菴婆羅林教誡羅睺羅經,(62)教誡羅睺羅大經,(147)教羅睺羅小經。《增支尼柯耶》:(VIII,11)。《大正新脩大藏經》:(26)中阿含經14,(26)中阿含經200,(99)雜阿含經897。《經集》:(I,4)耕田婆羅墮闍經。

農夫指責佛陀不播種耕地的内容取自《經集》(I,4)耕田婆羅墮闍經、及《相應尼柯耶》(VII,11)。佛陀給羅睺羅的指導可見於《中尼柯耶》(62)教誡羅睺羅大經、(147)教羅睺羅小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25)増一阿含經(17,1)、及(26)中阿含經2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