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歸來的消息很快便傳遍整個迦毗羅衛城,居民看到每天上午出現在城裡緩步乞食的比丘們,更確認了這消息。很多家庭供養食物給比丘,並且熱切地期盼聽他們說法。
淨飯王下令國民以旗幟和鮮花佈置街道,表示歡迎佛陀和比丘到王宮受供。他又安排立刻在尼拘律園建造幾間小屋給佛陀和他的大弟子居住。很多人前來尼拘律園與佛陀和比丘會面,他們都對這位前太子在街頭平靜地乞食印象深刻。佛陀回鄉,已成為城中居民間的熱門話題。
喬答彌和耶輸陀羅本想前去探望佛陀,但因為忙於籌備供僧之宴,所以未能成行。大王準備邀請數千賓客,包括全部政府要員和所有任職政治、文化、以及宗教團體的人士。他下令全部的供菜都必須是素食。
難陀太子在那個星期抽空去探望了佛陀兩次,聆聽佛陀為他解說覺醒之道。他很關心並仰慕他的兄長,對比丘的平靜生活也十分嚮往。他甚至詢問佛陀他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好的比丘,但佛陀只是微笑。佛陀知道難陀雖然是個有高尚情操的善良青年,但尚未具備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和佛陀在一起的時侯,難陀就會很想出家。但當他回到宮中時,他所見所想的便全都是他美麗動人的未婚妻,卡利婭尼。有時,難陀自己也很想知道佛陀對他模棱兩可的態度會有怎樣的看法。
供僧的宴會終於來臨了。整個城市,包括王宮在內,到處佈滿鮮花彩旗來歡迎佛陀和他的僧團。城裡的居民都為迎接這個民族英雄的回歸,而興奮地忙個不停。樂師演奏著美妙的音樂,群眾排列在兩旁的街道上,極力爭取一睹佛陀的風采。喬答彌和耶輸陀羅親自迎接所有大王邀請的賓客。耶輸陀羅甚至遵照了王后的意思,穿上高雅的紗麗並帶上首飾,以示尊重這次的盛宴。
佛陀和比丘一行人踏著緩和的步伐走過群衆之間。當佛陀經過時,很多人都合掌鞠躬禮敬。父母讓小孩騎在背上好讓他們看到比丘。人群中不時傳出鼓掌和歡呼聲。在這熱鬧的氣氛中,比丘們繼續專念地隨著他們的呼吸步行。
淨飯王在王宮的外門迎接佛陀和比丘,然後引領他們進入內院。雖然佛陀曾經是太子,有些人仍不明白為何要對這個年輕僧人如此禮重,但所有的賓客依然以大王為榜樣,合掌向佛陀深深鞠躬。
佛陀和比丘們都入座後,大王便命侍從把食物端上桌。他親自侍奉佛陀,耶輸陀羅和喬答彌則指揮僕人侍奉婆羅門、苦行者、修行者等其他賓客。依著佛陀和比丘的榜樣,每人都默默地進食。飯食完畢,待所有的缽都被洗淨而復還之後,大王便站起來,合掌禮請佛陀對在座的人開示法要。
佛陀先靜下來一會兒,以感覺一下在座的眾賓客成員。他知道他們對他離開七年的經歷極感興趣,於是便首先簡述他尋求大道的過程。之後,他便宣說無常、無我、和緣起法。他說在日常生活中修習覺察及深入觀察一切事物,痛苦便得以終止,平和喜樂也隨之而來。他又說光是拜祭供奉和誦經,並不是解脫的有效方法。
佛陀開示四聖諦:苦、集、滅、道。他申說:「人類除了有生、老、病、死之苦,也替自己製造了很多其它痛苦。出於無明與妄見,人們的話語和行為往往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瞋罣、憤怒、多疑、嫉妒、氣惱都會產生痛苦。這全部都是由於缺乏覺察而產生的。人們困在痛苦中就如同困於一間火宅,而這些痛苦大部分是我們自己導致的。向神祇禱告是幫不了我們重獲自由的。我們必須看清楚自己的內心和外境,才能拔除所有的妄見,而妄見便是痛苦的根源。找到了痛苦的根源,才能明白痛苦是什麼。一旦明白了痛苦是什麼,才能擺脫它的束縛。
「有人對你發怒,你當然也可對他還以發怒,但這只會增加痛苦。如果你遵循覺察之道,你便不會以發怒作反應。反之,你會把心平定下來,去尋求那人對你發怒的原因。經由深切的察思,你一定可以找到那人惱怒的原因。假如你所發現的是與你自己的錯誤行為有關,你一定會願意承擔令他惱怒的責任。如果你發覺自己沒錯,你便應該嘗試找出他對你誤會的原因。這樣,你才可以幫助他明白你真正的本意,而避免再增加大家的痛苦。
「王上和所有貴賓!所有的痛苦都可藉深入的洞察而克服。在覺察之道上,我們以細觀呼吸來保持專念。我們以守持戒律來建立定力和達到了悟。戒律是培養平和快樂的生活原則。持戒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集中,因而使我們在生活上做到更加覺察和專念。專念能滋養我們照亮自心和外境真性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我們才會真正瞭解一切事物。
「有了瞭解,我們才可以去愛。當我們瞭解一切,也就可以克服所有痛苦。真正解脫之道其實就是瞭解之道。瞭解就是般若智慧(prajna)。這種瞭解只可以從深入洞察一切事物的真性而得。修持戒、定、慧之道,就是導致解脫之道。」
佛陀稍停一會兒之後,微笑著繼續說:「但痛苦只不過是生命的一面。生命的另一面,是美妙的一面。我們一旦看到那一面,幸福、平和、與喜悅便垂手可得。當我們的心擺脫了束縛,我們便可以直接與生命的神奇美好接觸。當我們真正掌握到無常、無我、和緣起法的真諦,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心懷是何等的奇妙了。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身體、紫竹的枝葉、金黃的菊花、清澈的泉水、和皎潔的月亮,都是如何的美妙神奇。
「因為我們一直被困在自己的痛苦之中,我們便失去了感受生命美好一面的能力。當我們破除了無明,那無限平和、喜悅、解脫、以至涅槃(nirvana)的境界便會顯現。涅槃就是去除貪、瞋、癡。它是平和、喜悅、和自由的顯現。各位貴賓,花點時間去細看一條清澈的溪流或一絲清晨的陽光。你可以經驗到平和、喜悅、和自由嗎?如果你仍然被困於憂傷焦慮的牢獄之中,你便不可能經驗到宇宙的奧妙美好,包括你自己的呼吸和身心。我所發現的道,便是藉由洞察憂傷焦慮的真性來超越這些痛苦。我曾與很多其他人分享此道,而他們也同樣地可以成功地自行找到它。」
每個人都深受佛陀的開示所感動。大王、王后、和耶輸陀羅的心充滿了快樂。他們都希望再多學些關於怎樣洞察一切事物的真性,以求得到解脫和開悟的法門。說法結束後,大王陪同佛陀和比丘走到外門。賓客都一致恭賀大王有一個這樣偉大成就的兒子。
尼拘律園很快便被改建成為一所精舍。那裡的古稀無花果樹正好作蔭乘涼。很多新的比丘剃度受戒,也有很多在家眾,包括一些釋迦族年輕人,受持了五戒。
在王后和羅睺羅的陪同下,耶輸陀羅常到尼拘律園探訪佛陀。她除了聽佛陀說法,也私下請教佛陀有關修行與扶弱助貧的關係。佛陀教她怎樣觀息和修習禪定以滋養心裡的平和喜悅。她明白到如果沒有平和喜悅,是很難真正幫助別人的。她學會了要用深切的瞭解去增加自己的愛心。她也很高興地發現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可以同時鍛煉自己的覺察力。平和喜悅是可以在工作之中獲得的,途徑與目的其實並不是兩回事。
至於喬答彌王后,她也在修行上有著很大的進步。
【出處】
《律藏·犍度·大品》: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