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竹林

到了月圓之日,佛陀與他的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持著缽,踏著平穩緩和的腳步,進入王舍城內。城裡的街道上佈滿了綵燈和鮮花,人群擠在街道兩旁歡迎佛陀和僧伽。當比丘們走到大路的交匯點,蜂擁的民眾實在令佛陀和比丘們無法通過。

正當優樓頻螺迦葉不知所措的時候,一個手持十六弦西塔琴,邊彈邊唱的年輕小伙子走了出來。他的歌聲清脆如銀鈴。當他唱著歌從人群中走過的時候,他們都移到一旁讓他通過。這一來,佛陀和比丘們也都可以繼續前行了。迦葉認出這個樂者一個月前才在他的引領下皈依三寶。他唱的歌詞深深表達著他的感受:
柔和之人得柔脫,結髮行者亦等同,
金色世尊似金飾,一同進入王舍城。
離脫行者得離脫,結髮之人亦等同,
金色世尊似金飾,一同進入王舍城。
度脫之人得度脫,結髮行者亦等同,
金色世尊似金飾,一同進入王舍城。
十住十力解十法,十無學法彼世尊,
一千人眾附隨後,一同進入王舍城。
群眾一邊陶醉在年輕人的歌曲中,一邊望著佛陀在他們前面經過。歌者繼續唱:
柔和一切處,雄士絕倫比,
善士阿羅漢,吾為彼侍僕。
年輕人繼續邊走邊唱,給佛陀和比丘們開路,直到僧眾順利抵達王宮的大門。然後,他向佛陀鞠躬禮敬,便瞬間消失在人群中。

在六千隨從和賓客的陪同下,頻婆娑羅王出來恭迎佛陀。他引領佛陀和比丘們到宮裡的前院,這裡早已搭起多頂帳篷,以便在烈日下供他們乘涼。佛陀被尊請坐上院裡的中座,所有給比丘的座位也經過細心刻意安排。佛陀上座後,頻婆娑羅王便請其他人入座。大王和優樓頻螺迦葉分別坐在佛陀的兩旁。

阿闍世太子奉上一盆水和一條毛巾給佛陀清潔手足。其他侍從也用同樣的方式侍奉眾比丘。接著,素宴便正式開始,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菜餚。大王親自將食物放入佛陀的缽中,而韋提希王后則指導其他僕人侍奉衆比丘。佛陀和比丘都在進食前念誦偈頌。頻婆娑羅王和他的嘉賓在進食的時候都默不作聲。六千賓客都對佛陀和比丘的和顏悅色留下了深刻印象。

佛陀和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進食完畢後,他們的缽全被拿去清洗而復還。這時,頻婆娑羅王轉過身來向佛陀合掌禮敬。佛陀意會到大王的心意,開始為大家說法。他講授五戒為導致家庭和樂、國家太平之道。

「第一戒是不殺生。持此戒可長養慈悲心。眾生皆懼死亡。正如我們愛惜自己的生命,我們也同時應該愛惜眾生的生命。我們除了不去奪取人類的生命,也應該避免傷害別類生命。我們應與人、動物、植物和諧共處。如果我們滋養愛心,痛苦就會相應而減,而快樂的生活就會隨之而生。國民如都能持此不殺之戒,整個國家必定會和平安穩。當人民都尊重彼此的生命,國家必定富強,而外來的侵擾便容易應付得多。即使國防設備完善,也沒有必要動用。軍隊士卒便可以用他們的時間去修橋補路、開荒建壩,做這些有建設性的工作了。

「第二戒是不偷盜。我們沒有權利去奪取他人用勞力換來的財產。試圖搶奪他人的財物就是破此戒。千萬不可騙取或以欺壓手段強取他人的財物。從他人的血汗勞力圖取暴利也是破此戒。假使人民都守持此戒,社會平等便會萌芽,而劫殺等行為也必然很快止滅。

「第三戒是不作不道德的性行為。性關係只限於夫婦之間。持此戒能在家庭裡建立互信和快樂,同時免除其他人不必要的痛苦。如果想要快樂而又有時間幫助國家民旅,就必需避免三妻四妾。

「第四戒是不妄語。不要說會導致離間或仇恨的話語。出口必得是真言。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言語可以建立信心與快樂,但也可以產生誤會與憎恨,甚至導致殺戮與戰爭。因此出言必須非常謹慎。

「第五戒是不飲用酒精或麻醉品。酒精和麻醉品都會使人喪失理智。一個人醉酒的時候,常會令自己、家人、和其他人蒙受痛苦。受持此戒可保身心的健康。此戒應該時刻遵守。

「如果大王與各位高官都嚴持五戒,國家必大受裨益。陛下,帝王是國家的舵手,他必須有很高的察覺力,分秒都得知道國家發生著什麼事。如果你能令部屬明白和堅守五戒的話,這五條和諧平安的生活原則將可以使摩揭陀更為強盛。」

頻婆娑羅王高興至極,站起來向佛陀鞠躬禮謝。韋提希王后拉著兒子阿闍世的手,走到佛陀面前來。她教太子合掌禮敬佛陀,然後說道:「佛陀世尊,今天阿闍世太子和四百個孩童都在場。不知道你可否教他們愛與覺察之道呢?」

王后再向佛陀鞠躬。佛陀微笑,他伸手出來拉著小太子的手。王后轉身示意其他小孩上前。他們都是來自名門望族,身上穿著極其華麗的衣服。男男女女手腕或腳跟上都帶著金環,女孩更穿上各色閃閃生光的紗麗。阿闍世太子在佛陀跟前坐下。這時,佛陀想起他很久以前在迦毗羅衛的蒲桃樹下與一班貧苦村童的野餐。他默默地對自己承諾,日後回鄉時,必定要尋訪他們,與他們分享法教。

佛陀對小孩們說:「孩子們,在我生為人之前,我曾經生為泥土和石塊、植物、雀鳥、和許多其他動物。你們也一樣曾經是泥土和石塊、植物、雀鳥、和動物。或許你們今天與我一起在這裡,是因為我們在過去世有過特殊的關聯。也許我們曾經互相帶來喜樂或哀傷。

「我今天想為你們講一個千百世以前發生的故事,其中有一隻蒼鷺、一隻蟹、一棵雞蛋花樹、和很多的小蝦小魚。那一世,我是那棵雞蛋花樹。也許你們當中有人是那蒼鷺、蟹、或小蝦。這個故事裡,蒼鷺又壞又狡滑,是隻給別人造成痛苦和死亡的傢伙。蒼鷺也令我這棵雞蛋花樹受苦。但我從那些痛苦中,學到很重要的一課,那就是如果你欺騙或傷害別人,到頭來你自己也會受欺騙和受傷害。

「我是生長在一個清香蓮池附近的一棵雞蛋花樹。池裡一條魚也沒有,但離那裡不遠的地方,卻有個很淺的死水塘,裡面住著很多小魚小蝦和一隻蟹。一隻蒼鷺飛過,發現水塘裡有這麼多的魚蝦,便想出了一個計策。他飛下來站在水塘邊,臉上表現得挺愁惱可憐的樣子。

「魚和蝦問他:『蒼鷺先生,你為何這麼懊惱?』

「『我正在想著你們這群可憐蟲的生活。你們的水塘又濁又髒,又缺乏食物。我真替你們的苦命感到惋惜。』

「『那你有辦法幫助我們嗎,蒼鷺先生?』水塘裡的小動物問道。

「『其實,如果你們讓我把你們一一帶到那邊不遠處清涼的蓮池裡,你們應該可以得到更多食物。』

「『我們也想相信你,但我們從來沒有聽過蒼鷺會關心魚蝦的。可能你只是想騙我們,把我們吃掉罷了。』

「『你們為何如此多疑?你們應該當我是個慈祥的世伯。我是沒有必要騙你們的,那邊確實有個很大而又滿載清水的蓮池。你們不信的話,我可以帶你們當中一個先往視察。他回來便可以告訴你們我是否在說真話了。』

「蝦和魚詳細商討後,決定讓一條年長的魚跟蒼鷺前去蓮池。這條魚身上多刺,魚鱗堅硬如石。他不但游得很快,也能在沙上活動自如。蒼鷺把他銜在嘴裡,飛去蓮池。他把老魚放進池裡好讓他能仔細視察一番。這蓮池的確十分寬敞,池水清新涼快,又有很充足的食糧。當老魚回到水塘,便將所見情況報告大家。

「肯定了蒼鷺的好意,魚蝦都央求蒼鷺把他們一一搬到蓮池。狡滑的蒼鷺當然答應。他把魚銜在嘴裡,然後飛去。但這一次,他並非把魚帶到蓮池。他飛往那棵雞蛋花樹,將魚放在樹的枝椏上,撕下魚的肉來吃,剩下的魚骨則扔到樹腳下。然後他回去帶下一隻魚,再用同樣方法把魚吃掉。蒼鷺就這樣來來回回把魚一一吞噬。

「我就是那棵雞蛋花樹,所以我見證這一切的發生。雖然我十分憤怒,但卻無法阻止蒼鷺。一棵雞蛋花樹的根牢牢地抓著泥土,它只會長出枝葉和花朵,卻不能四處走動。我也不能大叫來警告魚蝦真實的情形,就連伸長樹枝來阻止蒼鷺把魚吃掉也做不到。我只有坐觀慘狀。每次蒼鷺把魚肉撕下的時候,我都感到無比痛苦。我覺得自己的樹汁即將乾涸,而樹枝也將斷掉。一滴滴像眼淚的汁液聚集在我的樹皮上,不過,蒼鷺沒有察覺到。連續幾天,他如法炮製地把魚吃掉。當魚全部吃光,他開始打蝦的主意了。在我腳下堆起的魚骨,就足夠裝滿兩個大籮筐。

「我知道身為一棵雞蛋花樹的職責,是要用芬芳的花朵美化森林。但我當時實在被蒼鷺的所作所為和自己的無能為力折磨得很痛苦。假如我是一隻鹿或一個人,我便可以做點事。但被樹根繫在地上,我完全動彈不得。我當時發願,如果我將來生為動物或人,我必定會盡力去除強扶弱。

「當所有的魚和蝦都被蒼鷺吃盡,便只剩下那隻蟹。那隻蒼鷺仍未滿足,對蟹說道:『世侄,我已把所有的魚蝦都搬到蓮池去快快樂樂的生活。這裡現在只剩下你一個,你一定很寂寞。讓我也把你搬到蓮池去吧。』

「『你怎樣帶我去?』蟹問道。

「『就像我帶其他魚蝦一樣,用我的嘴巴。』

「『如果我滑掉下來怎麽辦?我的殼會破成碎片。』

「『不用擔心,我會很小心的。』

「蟹細心考慮。也許蒼鷺真的把魚蝦都運去了蓮池,但如果他把魚蝦們都騙去吃掉,那該如何是好?於是,蟹便想了一個辦法來確保自己的安全。他對蒼鷺說:『世伯,我怕你的嘴巴力氣不夠把我安全地銜著,倒不如你飛行時我抓著你的頸背為好。』

「蒼鷺只好同意。他等蟹爬到他的背上抓緊脖子後,便展翅飛到空中。但他沒有把蟹帶到蓮池,而是又把蟹帶到雞蛋花樹那裡去。

「『世伯,你為何不把我放入蓮池?為什麼我們在這兒著地?』

「『哪有蒼鷺會笨到把魚蝦搬到蓮池?世侄,我可不是施恩者。你看到雞蛋花樹下的魚骨蝦殼嗎?你的生命也將在此處終結。』

「『世伯,魚蝦們或許被你輕易欺騙,但我沒那麼容易上當。快把我帶到蓮池,否則我用爪子將你的頭割掉。』

「蟹開始把利爪插入蒼鷺頸裡。剎時的刺痛令蒼鷺大喊起來:『別這麼用力!我會立刻帶你到蓮池!我答應一定不會把你吃掉!』

「蒼鷺把蟹帶到蓮池,準備把他放在水邊,但蟹仍不肯鬆開他的爪子。他禁不住想起所有被他蒙騙而喪命的魚蝦,便使力把利爪割入蒼鷺的頸裡,直到將他的頭切斷。蒼鷺倒地而死,這時,蟹才自己爬進水裡去。

「孩子們,我當時是那棵雞蛋花樹,這一切我都親眼看到。我學到了如果我們對別人慈愛,別人也會對我們慈愛;如果我們對別人殘忍,遲早我們自己也會遭逢同樣的命運。我發願在我的所有未來世,都會全力去幫助衆生。」

孩子們興致勃勃地聽著佛陀說故事。他們被雞蛋花樹的痛苦所感動,更同情那些無助的小魚小蝦。他們鄙視蒼鷺欺詐殘暴的行為,但十分欣賞蟹的精明果斷。

頻婆娑羅王起立。他合掌鞠躬,對佛陀說:「世尊,我們老幼都上了重要的一課。我希望阿闍世太子會把您的話牢記心中。我們國家真有福澤,能得到您的光臨。如您允許的話,我現在希望送給您和僧伽一份薄禮。」

佛陀繼續望著大王,等著他再申述說明。大王靜默了一會兒,繼續說道:「大約離王舍城以北兩里左右,有一個很大很美的園林,名叫竹林(Venuvana)。那裡恬靜清涼,十分怡人,裡面還住著很多的松鼠。我想把竹林送給您和您的僧團,以作為您說法修行的道場。教授慈悲的偉大導師啊,請您接納我這份心意。」

佛陀思考了一會兒。這是僧團首次被供奉土地作寺院。他的比丘在雨季中肯定需要有地方下榻安居。佛陀作深呼吸,然後微笑點頭,以表示接納大王的厚意。頻婆娑羅王歡喜若狂,他知道在這裡有了寺院,佛陀便會在摩揭陀逗留多些時間。

當天在場的嘉賓有很多是婆羅門教的重要領導人。其中很多都不滿大王這樣做,但卻不敢表露意見。

大王傳令拿來一個盛滿了清水的金瓶。他把水倒在佛陀的手上,隆重地宣佈:「師傅,這些水流在你的手上,就代表著竹林已轉送給你和你的僧伽了。」

大王把竹林贈送給佛陀的儀式,這才完畢。供奉之宴也就此結束,佛陀和他的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便離開王宮了。

【出處】

《律藏·犍度·大品》:1。《小尼柯耶》:(10)本生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54)生經,(152)六度集經,(200)撰集百縁經。《撰集百縁經》。

頻婆娑羅王在宮中供養佛陀,及贈送竹林園的内容皆可見於《律藏·犍度·大品》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